「家」的溫度
那天晚上,拿著酒杯,我和大A喝著、聊著,那些關於我們的今天和昨天,關於孩子和老公的柴米油鹽;大叔在旁邊啪啪啪啪的打蚊子,一邊扭頭問著幾個微醺婦女:「要啤酒嗎?」
大A說,這些應該要記錄下來,因為這才是一種叫做「家」的溫度。
到現在,我常會回想起那個畫面。我剛認識大A的時候,還在那一個,曾經也被我叫做「家」的地方。坪數雖然不算狹窄,但那些個回家就像睡旅館的日子,總是只有臥房那盞燈是亮的;孩子不在身邊的時光,因為沒有兒童的笑語聲,屋內感覺空蕩又冰冷。
大A見過那個時候的我,所以特別有感於這兩間屋子,明顯不一樣的溫度。
我們現在的家,一對夫妻、兩個大孩子、一個小嫩嬰,加上幾隻毛絨絨的貓。每天接了孩子們回家,一起張羅晚餐、一起察看孩子的學習進度,一起叮嚀孩子的起居。把孩子丟上床後,一起累倒在沙發上耍廢、追劇,然後一起喝杯睡前酒。
很多很多個「一起」,讓室內的每個空間都亮起了那盞燈。
慢慢的也才發現,「婚姻」不是一種,在外面看起來光鮮亮麗、夫唱婦隨,回家後卻漠不關心、各自沈默的關係;而是很多的「一起」,共同打造了生活的點點滴滴。
很多女孩會對於「對的人」有不少夢幻憧憬,也為了找到理想伴侶,設下各類條件與門檻。
但事過境遷、逐漸成熟的女人,其實更懂得所謂「對的人」,其實只不過是那一個,願意在晴天時陪伴在妳身邊,雨天時與妳一起踏入雨中;願意與妳攜手並進,願意跟你一起承擔生活的那個人。
每個瑣碎的「一起」,才能撐起一個家;每個細小的「一起」,才能讓一幢冷冰冰的屋子,成為一個真正的、有溫度的「家」。